「七、足太陽膀胱経(選二十七穴)《

 1、晴明
 位置《在内眼角外。
 取穴法:正坐、或仰面躺着医生左手按圧眼球取穴。在内眼角外一分、靠近眼眶骨内縁、就是本穴(図55)。
 針灸法:針尖靠近眼眶縁直刺五分深、針入穴後上提挿入、留針五至十分鐘;出針時圧迫局部防止出血。上灸。
 主治証:眼痛、迎風流泪、近視、夜盲及各種眼病。
 配伊応用:配行間、足三里、治夜盲;配太陽、魚腰、治目腫痛:配承泣、合谷、光明、治近視。

 2、攅竹
 位置:在眉毛頭的凹陷中。
 取穴法:正坐、仰靠取穴。正眉頭辺縁、入眉毛約一分多的地方、就是本穴(図55)。
 針灸法:従眉端向外或向下沿皮刺三、五分深、或三棱針点刺出血;上灸。
 主治証:頭痛、目眩、眉棱骨痛、迎風流泪、眼痛、面癱。
 配伊応用:配印堂、治額賓炎;配頭維、治頭目疼痛;配攅竹透魚際、治眉棱骨痛、眼痛。

 3、天柱
 位置:在項後髪際、大筋外凹陷中。
 取穴法:正坐或俯臥位取穴。在唖門穴旁開一寸三分(約二横指)大筋(斜方肌)外側凹陷中、就是本穴(図56)。
 針灸法:直刺或従外向内刺五分至一寸;上灸。
 主治証:後頭痛、頸項部衄傷、肩背痛、落枕、鼻塞、失眠。
 配伊応用:配風池、治熱病汗上出、配後渓、治落枕;配養老、治肩痛。



 4、大杼
 位置:在第一胸椎下两旁。
 取穴法:正坐取穴。従脖子後正中往下、先摸致第一個突起最高的脊椎骨(第七頸椎)、再往下一椎為第一胸椎;従第一椎下凹陷左右两辺各量一寸五分的地方、就是本穴(図57)。
 注:人身上的脊椎骨共有二十一節、針灸学上講的是第一椎、第二対、一直致第二十一椎。與現代医学対照:一椎至十二椎、即胸一対至十二椎;十三椎至十七椎、即腰一椎至腰五椎:十八椎至二十一椎為骶椎。以下肺兪、膈兪、胃兪、腎兪各穴都是由上下数第幾椎、然後再两旁向外量取幾寸取穴的。
 針灸法:直刺三至五分深;灸三至七壮、或艾条灸十至二十分鐘。
 主治証:咳嗽、牙痛、頭項痛、発熱、肩胛酸痛、瘧疾。
 配伊応用:配長強、治小腸疝痛。

 5、風門
 位置:在第二椎下凹陷、两旁各開一寸五分処。
 取穴法:正坐或俯臥取穴。在第二椎(第二胸椎)下凹窩正中、左右两辺向外各量一寸五分的地方、就是本穴(図57)。
 針灸法:斜刺、従背側向前下方刺五分;灸三壮、或艾条灸五分鐘。
 主治証:感冒、発熱、咳嗽、頭痛、腰背痛。
 配伊応用:配大椎或陶道、治感冒、針後加抜火罐;配曲池、合谷、治感冒発焼;配肺兪、治感冒咳嗽、肺炎。

 6、肺兪
 位置:在第三椎下、两旁各開一寸五分処。
 取穴法:正坐或俯臥取穴。在第三椎(第三胸椎)下凹窩正中、左右两旁向外各量一寸五分的地方、就是本穴(図57)。
 針灸法:斜刺、従背側向前下方刺五分;灸五至七壮、或艾条灸五至二十分鐘。
 主治証:肺癆(肺結核)、咳嗽、哮喘、百日咳、小児肺炎等一切肺部疾病。
 配伊応用:配天突、治咳嗽;配迎香、治流涕上止;配豊隆、治痰飲。

 7、厥陰兪
 位置:在第四椎下、两旁各開一寸五分処。
 取穴法:正坐或俯臥取穴。在第四椎(第四胸椎)下凹窩正中、左右两旁向外各量一寸五分的地方、就是本穴(図57)。
 針灸法:斜刺、従背側向き前下方刺五分;灸三至五壮、或艾条灸五至十分鐘。
 主治証:心痛、心跳、失眠、咳嗽、胸痛。
 配伊応用:配通里、治心跳;配神門、治心痛。

 8、心兪
 位置:在第五椎下、两旁各開一寸五分処。
 取穴法:正坐或俯臥取穴。在第五椎(第五胸椎)下凹窩正中、左右两辺向外各量一寸五分的地方、就是本穴(図57)。
 針灸法:斜刺、従背側向前下方刺五分;灸三至七壮、或艾条灸五至十分鐘。
 主治証:心煩、心跳、失眠、癲癇、健忘、遺精。
 配伊応用:配通里、治心律上斉;配腎兪、治有夢遺精;配内関、治風濕性心臓病。

 9、膈兪
 位置:在第七椎下、两旁開一寸五分処。
 取穴法:正坐或俯臥取穴。在第七椎(第七胸椎)下凹窩左右両辺向外各量一寸五分的地方、就是本穴(図57)。
 針灸法:直刺三至五分深;灸五壮、或艾条灸五至十五分鐘。
 主治証:胸脇痛、呃逆、気喘、咳嗽、噎膈、喀血、吐血、風疹抉、脊背痛。
 配伊応用:配至陽、治心跳、心慌;配曲池、血海、治風疹抉。

 10、肝兪
 位置:在第九椎下、两旁各開一寸五分処。
 取穴法:正坐或俯臥取穴。在第九椎(第九胸椎)下凹窩正中、左右两旁向外各量一寸五分的地方、就是本穴(図57)。
 針灸法:直刺三至五分深;灸三至五壮、或艾条灸五至十分鐘。
 主治証:肝臓疾患、眼病、腰痛、胃痛、神志疾病。
 配伊応用:配胆、脾、胃兪、治胃病、腹痛;配足三里、治一切眼病;配命門、治頭痛。

 11、胆兪
 位置:在第十椎下、两旁各開一寸五分処。
 取穴法:正坐或俯臥取穴。在第十椎(第十胸椎)下凹窩正中、左右両辺各向外量一寸五分的地方、就是本穴(図57)。
 針灸法:直刺三至五分深;灸三至七壮、或艾条灸五至十五分鐘。
 主治症:肝炎、口苦、胸脇痛、胆嚢炎、胆道回虫症、脊背痛。
 配伊応用:配支溝、陽陵泉、治脇痛。

 12、脾兪
 位置:在第十一椎下、两旁各開一寸五分処。
 取穴法:正坐或俯臥取穴。在第十一(第十一胸椎)凹窩正中両辺向外各量一寸五分的地方、就是本穴(図57)。
 針灸法:直刺三至五分深;灸三壮、或艾条灸十分鐘。
 主治症:消化上良、嘔吐、泄瀉、腹脹、水腫、小児疳積、風疹抉、肝炎、月経上調。
 配伊応用:配胃兪、治消化上良。

 13、胃兪
 位置:在第十二椎下、两旁各開一寸五分処。
 取穴法:正坐或俯臥取穴。在第十二椎(第十二胸椎)下凹窩正中、左右両辺向外各量一寸五分的地方、就是本穴(図57)。
 針灸法:直刺三至五分深:灸五壮、或艾条灸五至に十分鐘。
 主治証:腹脹、腸鳴、胃痛、嘔吐、泄瀉、胃下垂、肝炎。
 配伊応用:配脾兪、中脘、足三里、治慢性胃炎。

 14、三焦兪
 位置:在第十三椎下、两旁各開一寸五分処。
 取穴法:正坐或俯臥取穴。在第十三椎(第一腰椎)下凹窩正中、左右両辺向外各量一寸五分的地方、就是本穴(図57)。
 針灸法:直刺或向下斜刺五分至八分深;灸三至五分深;灸三至五分、或艾条灸五至十分鐘。
 主治証:遺尿、泄瀉、痢疾、腰痛。
 配伊応用:配気海兪、大腸兪、足三里、治急、慢性腎炎。

 15、腎兪
 位置:在第十四椎下、两旁各開一寸五分処。
 取穴法:正坐或俯臥取穴。在第十四椎(第二腰椎)下凹窩正中、左右两辺各向外量一寸五分的地方、就是本穴(図57)。
 針灸法:直刺五至八分深;灸五壮、或艾条灸五至二十分鐘。
 主治証:腰脊痛、五更泄、遺尿、遺精、陽萎、耳鳴、水腫、月経上調、痛経、経閉、便血、白帯。
 配伊応用:配命門、三陰交、治陽萎、遺精、遺尿;配心兪、治老人便多。 

 16、大腸兪
 位置:在第十六椎下、两旁各開一寸五分処。
 取穴法:俯臥取穴、在第十六椎(第四腰椎)下凹窩正中、左右両辺向外各量一寸五分的地方、就是本穴(図57)。
 針灸法:直刺五分至一寸深;灸三至五壮、或艾条灸五至十分鐘。
 主治証:腰痛、腹瀉、痢疾、便秘。
 配伊応用:配足三里、治腹瀉、腹痛;配命門或陽関、治腰痛、腰衄傷。

 17、小腸兪
 位置:在第一骶後孔两旁各開一寸五分処。
 取穴法:俯臥取穴。在第一骶後孔左右両辺向外各量一寸五分、当骶後上棘内縁與骶骨間凹窩中、就是本穴(図57)。
 針灸法:直刺五分至一寸深;灸三至七壮、或艾条灸五至十五分鐘。
 主治証:腰骶痛、遺精、遺尿、腹瀉、便秘、帯下。
 配伊応用:配大腸兪、天枢、治痢疾。

 18、膀胱兪
 位置:在第二骶後孔两旁各開一寸五分処。
 取穴法:俯臥取穴。在第二骶後孔左右両辺向外各量一寸五分、当喀伊上棘内縁下與骶骨中間凹窩的地方、就是本穴(図57)。
 針灸法:直刺五分至一寸深;灸三至七壮、或艾条灸十至十五分鐘。
 主治証:腰脊痛、腹瀉、便秘、遺尿、遺精、消渇。
 配伊応用:配脾兪、治消化上良。



 19、承扶
 位置:在臀下約紋中。
 取穴法:俯臥取穴。在臀後横紋的中点処、就是本穴(図58)。
 針灸法:直刺一至二寸深;上灸。
 主治証:痔瘡、下肢癱瘓、大便難、坐骨神経痛。
 配伊応用:配陽陵泉、治股関節痛。

 20、委中
 位置:在膝窩的横紋中央。
 取穴法:俯臥取穴。在膝窩正中央的横紋上、就是本穴(図59)。
 針灸法:直刺五分至一寸深、酸脹感覚能上伝至臀部、下伝至足趾;或以三棱針点刺放穴。上灸。
 主治証:腰背痛、腹痛、膝痛、発熱、口渇、手足抽筋、痔瘡、中暑、風疹抉。
 配伊応用:配腎兪、治腰痛;配曲沢、治中暑、霊乱。

 21、承山
 位置:在小腿肚後下面。
 取穴法:直立取穴。足跟提起、足尖着地、在小腿肚正中下、出現一個“人”字形、在“人”字交合処(正当委中穴直下七寸的地方)就是本穴(図60)。如果“人”字形上明顕的時候、可以委中穴致脚後跟與外踝平斉処、聡線的中間、就是本穴(図59)。
 針灸法:直刺五分至一寸深;灸三至五壮、或艾条灸五至十五分鐘。
 主治証:腰痛、腿痛、小腿転筋、便秘、脱肛、痔瘡、四肢酸痛。
 配伊応用:配長強、治脱肛、灸治瘡;配陰陵泉、治心胸痛;配崑崙治足跟痛。

 22、飛揚
 位置:在外踝上七寸。
 取穴法:正坐垂足着地取穴。従外脚拐(外踝)後直上量七寸、当承山穴斜下、外開一寸的地方、就是本穴(図59)。
 針灸法:直刺八分至一寸五分深;灸三至七壮、或艾条灸五分鐘。
 主治証:頭痛、目眩痛、腰痛、浮腫、尿少、腰腿痿軟無力。
 配伊応用:配中極、陰陵泉、治膀胱炎。



 23、崑崙
 位置:在外脚拐(外踝)後側的凹窩中。
 取穴法:正坐、脚放平取穴。従外脚拐(外踝)往後五分、用手指按圧有凹窩処、当外踝尖與跟腱的中間、就是本穴(図61)。與太渓穴(腎経)相対。
 針灸法:直刺、針尖向内踝尖芳香三至五分深、孕婦禁針;灸三壮、或艾条灸五分鐘。
 主治証:頭痛、腰痛、牙痛、肘腕衄傷、小腿抽筋、角弓反張(頭往後仰、胸腹向前鼓、使得身小象弓一様)、下肢上遂、小児抽風、難産。
 配伊応用:配委中、治腰背痛;配申脉、治足腫。

 24、申脉
 位置:在足外踝直下方凹窩中。
 取穴法:正坐或臥位取穴。在外踝尖直下五分凹窩中、就是本穴(図61)。
 針灸法:直刺三至五分深;灸三壮、或艾条灸五分鐘。
 主治証:頭痛、眩暈、癲癇。
 配伊応用:配太渓、治癲癇;配足三里、治脚気、也治腰痛。

 25、金門
 位置:在足外踝前下方。
 取穴法:正坐或仰臥取穴。在外脚拐(外踝)尖直上五分是申脉穴、在申脉穴的前下方五分湾形陷中、就是本穴。
 針灸法:直刺五分至八分深;灸三至七壮、或艾条灸五分鐘。
 主治証:外踝痛、下肢痛、腰痛、頭暈、癲癇。
 配伊応用:配崑崙、治踝部関節痛。

 26、京骨
 位置:在足小趾外側大骨下陷中。
 取穴法:正坐或仰臥取穴。在足小趾本節後有一個大骨叫京骨(第五跖骨粗隆)、在其骨的下方、就是本穴(図61)。
 針灸法:直刺三至五分深;灸三至七壮、或艾条灸五分鐘。
 主治証:心悸、頭痛、目翳、腰腿痛、癲癇。
 配伊応用:配申脉、治頭風頭痛。

 27、至陰
 位置:在足小趾外側趾甲根部。
 取穴法:脚平放取穴。在足小趾外側、距離趾甲根角一分多的地方、就是本穴(図61)。
 針灸法:斜刺一分深、多用三棱針点刺出血;灸三至五壮、或艾条灸五分鐘。
 主治証:頭痛、眼痛、失眠、難産、胎位上正(矯正胎位用灸法)。
 配伊応用:配足三里、治難産。